纵观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背后都有着强大的民族文化支撑力。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回头重视传统文化建设便理所当然。近年来,由于政府大力提倡和国家领导人的呼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全民共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题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时也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同时他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把它的合理要素以现代有效的方式用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引领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需要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分层设计,这给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编写以全局性和方向性的指导。从阶段性来看,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教材编写各有侧重。就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一在教材编写目标上,主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二在教材编写重点上,要使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三在价值观的引导上,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核心精神和价值观。教材编入的具体内容,三个阶段各有侧重。高中阶段,以古代文、史、哲经典为主(主要是表现儒道文化的根源性典籍三玄、四书、五经),尤以先秦诸子文和史传文以及唐宋名家诗文为主,其间编入更为系统的古代文化常识。
在目前的高职校中,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渗透在语文教材中,散见在第一册到第五册。五册篇目共有篇目133篇,其中古诗词有20篇,古文有16篇,占全部篇目的27%。尽管如此,入选的古代诗文涵盖面不广仍是一个客观存在,传统文化的特色并没有相对完整地体现出来。具体到教材中的一篇篇古文,该如何强化其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含量?一言以蔽之,应加强这些篇目中传统文化因素的析出与编排。编排这些课文,即可考虑在以前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突出相关方面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的做法,应当是在每一篇课文的基础上对相关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归纳、提炼、概括、延伸,使学生对某方面知识由零散、肤浅、模糊的了解与认识,上升到较为系统、深入而清晰的理解。有时,一篇课文中即包含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因子,通过具体课文进行散点透视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是较为理想的方式。
语文学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第一载体,因而,语文教材是这一教育的“主要责任者”。从语文教材建设层面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体现为显性方式和隐性方式。显性方式就是加大现行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分量,或者专门编写传统文化教材。隐性方式,就是在教材不增加“量”的情况下,对现有传统文化内容的加强。通过具体课文进行散点透视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是较为理想的方式。学生除了阅读编入教材的古代诗文,还应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包罗甚广,但至少应包括汉字文化、书法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传统伦理规范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传统伦理教育除课堂教学之外,还应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设计一些文化体验活动,使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知行合一。
机电工程系党支部 庞瑞红